尧重华的卖点 广告人的世界观 thinkWHY 寻外广告

接着“钝感”

看过一本汽车“发展中”杂志,就我参加过的某次会议有仿佛“身临其境般”的“小说般雕琢”描述。文字是精灵,以行文者意志进行组合,自有不同变化效果,犹如“小姑娘”般的历史。

感觉该文尚可更客观些,更专业些,故仅从专业角度表述个人意见。

坦白讲,“砖家”和“教兽”在中国很是泛滥,名声也不太好。我个人永远都不会说“我建立了一个专家的定位”,在国外,成为专家是从业之基础,没什么好标榜的;在国内,充其量也只是个努力的方向,不会是沟通的MESSAGE。因为命题是说我是“专家”,所以AGENCY的任务很清楚,就是HOW TO SAY,即如何让国人相信你是“专家”,这个能提炼出来,并找到有效的有差异化的表现方式,这就是AGENCY的价值。

而该次会议,10几位媒体朋友挑战的恰恰是“专家”这个命题,但并没有人挑战我们提出的“如何成为专家”的所谓HOW TO SAY部分。种种原因,我未主动明示“专家”只是个命题这一事实,但我反复强调“如何成为专家”,这才是关键,是我们策略的核心,这已经是很清楚的回答。

说实话,来自媒体真正有价值的问题,并没有。

至于,“为什么没做SWOT分析”的挑战,就像我们这行常会听到的“为什么没做竞品分析一样”,这只是个充分但非必要条件。还有诸如“国际品牌的例子和我们这个行业的品牌没什么关系”,“这个画面换一个LOGO和其他产品没区别”。凡此种种,都属于没有价值的问题。

会后,有位媒体哥们说:“我们是老乡,所以我帮你说好话”。我只有讪笑,八竿子打不着啊,有人没把会议目的搞清楚。

从这个角度讲,在国内,还是要提“专业”。

广告公司的专业是把消费者的欲求搞清楚,记者的专业是把各方的真实意思表达清楚,而不是在没接触当事人的情况下,就意想当事人的心理活动。

至于把甲的言语放到乙的话语当中去,或把不相干的事情并列描述造成相关,就不能用“专业”或“不专业”来表达了。

补充一句,前段时间有记者打电话给我,七问八问,甚至问到明年会怎么做。我的回答是,这要保密,我没得到授权去公布。对啦,这才是比较专业的做法。

这只是个PAUSE.

接下来,还是“钝感”下去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以上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。

Tags: 钝感 专家

发布: blaine 分类: 谈传播 评论: 0 浏览: 133
留言列表
发表留言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